污水处理不该成忽悠的形象工程
2014年05月15日 08:39 来源:红网 钱桂林
记者采访京津蒙多地水务界专家、企业家,他们表示,各地普遍“重供水轻排水”,把污水处理厂当成是“化粪池”,有的地方干脆上级来检查了才开工处理污水,实际处理率与污水处理能力相差甚远。而因为处理标准低,污水处理厂本身就成了最大的排污主体。(5月14日《经济参考报》)
真的令人难以想象,不少地方的污水处理厂竟然成了最大的排污主体。难不成污水处理厂成了忽悠上级、忽悠民众的形象工程?
污水处理厂之所以会成为最大的排污主体,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。正如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所说的那样,一些城市的污水处理厂都是“半开半关”的状态,政府就给这么多的污水处理费,处理厂也不往里搭钱。仅风机扇消耗就占能源消耗总费用的60%左右,开一小时就几十万元。在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今天,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是需要的,但问题是什么该投钱什么该省钱,主政者心理要清楚。建污水处理厂的目的何在、有何意义,相信没哪个主政者不能回答。
政府是保护环境的主体,在环境保护上不能花里胡哨地乱忽悠。毫不夸张地讲,不少地方的环境问题已到了“最危险的时刻”,面对如此现实语境,政府再不相时而动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,民众能不骂娘、子孙后代能不戳脊梁骨吗?
据住建部近日统计,截至去年底,全国设市城市、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513座,污水日处理能力约1.49亿立方米。这两个数据令人欣喜,但光亮的数据背后,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呢?譬如,一些污水处理厂“半开半关”,上级来检查了才象征性的开工处理一下污水,上级一走便停产歇息,污水原封不动“打包”直排呢?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生产,理论数据很光亮、实际数据很灰暗,这样的事情谁能说没有?
建污水处理厂,不是为了凑热闹,更不是为了脸上贴金,一定要当作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搞,它体现的是一种执政良心、一份执政责任。